坑1:克重“缩水”,利润被吃光
行业乱象:虚标克重、焊点不计重,10克项链实际仅8克。
避坑建议: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检测证书,或像银小探平台一样每件货独立编码+精确到0.01克称重。
案例:某店主采购春节爆款,供应商拖延发货,到货后节日已过。
避坑建议:选择**承诺“当日发货”**的供应商,并核实仓库实拍视频。
坑3:金包银产品偷金/漏银行业乱象:客户投诉金包银项链掉色?可能不是‘戴久了’,而是买的时候就被坑了!偷金(镀层不足)、漏银(银料掺假)——金包银行业的‘隐形陷阱’,90%的采购商都中过招!行业标准镀金层应≥3μm,但劣质品仅0.5~1μm(肉眼难辨),佩戴1个月就露银底。卖家采购“足银包金”,实际内芯是铜镀银(成本差10倍!)。
避坑建议:
看价格:银价+金价+工费≈底线成本(低于市价30%必有猫腻);
测密度:真银密度10.5g/cm³,掺假货密度偏低(需专业工具);
选平台:如银小探平台一物一码溯源,银料来源、克重精确到0.0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