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栏目未定
文章正文

寿山石界精英数百人参加王祖光70寿宴

  • 浏览数:1596次
  • 添加时间:2011-07-15
  • 来源:GAF
  • 作者:

     昨晚,福州五里亭荣誉酒楼一楼大厅,高朋满座,来自寿山石界精英、爱好者和部分领导在这里参加王祖光雕刻艺术大师70寿宴。陈用贵、王乃珠代表福建宝协应邀参加。

    参加寿宴的主要领导有原中共省委副书记黄瑞霖、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家坤、原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现任省长助理郑松岩、原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守贞、省城镇集体联社主任陆开锦、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林耀华、福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吉、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为民、福州市经贸委主任江海等。

     福建宝协副会长企业藏天园集团为王祖光大师特制了一面用寿山石拼制的“寿”字匾,当主持人介绍该匾牌时,全场掌声响起!

 

王祖光:成就佛雕佳话

福建寿山,天遣瑰宝,举足间,群山环抱峻岭连绵,其蕴藏晶莹脂润的寿山石蜚声中外。它不仅承载了一方文化,也孕育了一代代雕刻名师,王祖光就是其中一位。他出生在寿山石雕世家,耳濡目染,自幼跟随父亲王乃元学习制砚,后又得林友琛和周宝庭两位大师授艺,以钮雕、人物圆雕见著,特别是他创作的寿山石雕“观音”佛像更成了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佳品,在寿山石艺坛享有“观音王”之誉,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视野。
寿山石雕是渊厚的艺术精华积累,寿山石兼具“细、凝、腻、润、灵、透”六德,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一扫尘俗庸粉之气,难怪众多雕刻家为之动情,并那么诚恳、那么执着。
王祖光,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擅长人物雕刻,
其雕刻的观音以纯洁、宁静的形象获得青睐。他天性聪颖,无奈家境贫寒;他从艺艰辛,历经磨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先后在福州石雕厂、象牙宝石厂任职,至今仍刀耕不辍,孜孜以求。他独辟蹊径,学有专研,术有专攻,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风格,成就一段佛雕佳话。对于艺术的不倦探索,他有一段难以割舍的痴爱情结。

凿壁偷光 左右采获
福州茶亭街,出自一间破旧的木板房中,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王家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这是1942年长夏某日凌晨,此时“天色黎明”起来,父亲欣然给他取名为祖光。
王祖光的母亲继他之后又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家七口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他暗下决心将来在艺林定要有番作为。
师傅林友琛的艺术思想和谆谆教诲在王祖光的艺术生涯中弥足珍贵。1958年,16岁的王祖光随着父亲进入福州工艺石雕厂,被名师林友琛收为艺徒。林友琛是东门派创始人林元珠之子,技艺精湛,工艺不凡,为人慈祥,且有相当的古文根底。人们将他与西门派的薄意名家林清卿并称为“东门清”与“西门清”。
林友琛的作品矫健华丽,清新隽永,意境深邃,很有创意。
王祖光聪颖好学,锲而不舍,为此他经常加班“偷艺”取经,早年艺人多比较保守,不轻易指导别人,连作品都不让人细看。有些艺人在刻工时如有同行走近,总要把围裙罩在作品上。王祖光的记忆力特别好,模仿能力很强,只要认真看过的产品,就可以凭着默记仿刻出来。有天深夜,他找来技艺高强的林炳生一件未完工的作品临摹雕刻。后来林炳生发现祖光雕刻的人物与自己的作品很相似,他心里明白,“艺”被祖光“偷”了。他的性情虽然急燥,胸襟却很豁达,说道:“这小子不赖,学得很像。”那时候祖光学习技艺的兴趣和热情很高,可是师傅年事已高,很少来上班,他只好到处偷师,留心观看。好在得到著名艺人周宝庭的热心指导,克服了不同创作手法所带来的固有的弊病,技艺日进,同时吸收了各家的长处,逐步掌握了寿山石雕的各种技巧。
王祖光日后的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人体结构知识的学习。当时,福州工艺美术局从各工厂选拔了一批青年精英,开办艺术进修班,每期脱产学习三个月,连续举办了数年,授课的老师是美术技院毕业的高材生。王祖光如饥似渴地学习美术理论和雕塑知识,第一次认识了人体的结构比例,这对于之后他创作时采用块、面与点、线关系的雕塑手法特别重要。通过进修学习,使他的艺术知识不断提高,眼界逐步开阔,清醒地认识到既要师承传统技艺,也要掌握艺术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将寿山石雕技艺发扬光大。
早年的石雕摆件都是自然形产品,由外贸公司经销出口。外贸公司认为这样的产品太复杂,没有定价标准,不能按样下单,就武断地改为按寸度分类的规格产品。这一变化,使得后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大部分艺人都不用费神设计,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了,对于雕刻艺术的发展遗害无穷。有人说石雕人的头脑特别灵活,那是因为他们在各种各样的石材形质里,花了心思功夫,每天动脑筋和勤于构思,久而久之思维敏捷,思想也日臻成熟,心态比较平和,渐渐淡薄了名利。祖光入厂以后,进步快,技术好,从来没有生产过规格产品。这为他创作自然形作品时,比别人多了一份体验和收获。
他拜师学艺,不断学习实践,加之有名师指点,他左右采获,受益良多。而立之年的成名作《少年英雄张高谦》,令他名声大噪,他相继又创作了《放风筝》、《民兵》、《亚非拉之歌》等题材新颖的现代题材作品。他不断揣摩,汲取了丰富的雕刻艺术营养,这对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受益匪浅。

挽澜危际  取长补短
1966年8月,被红卫兵自豪地称作“红八月”的烈火吞噬了无数珍贵文物。有一天,一群红卫兵冲进工厂,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要坚决铲除“封、资、修”毒草,砸烂歌颂“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产品,遍地的断头残臂的石雕狼籍一片。暴风骤雨的“文革”一下子砸碎了众多雕刻艺人一生心血结晶的数以千计的雕刻艺术作品,闹革命、残酷批斗,这时更多人的心思也总是像如履薄冰那样担惊受怕。王祖光却荣幸地参加了福州五一广场毛主席巨型塑像的雕塑工作。这是一项非常光荣而艰巨的浩大工程,时间跨越从1968年到1972年,祖光回忆起这件事,很有感触:“全省雕塑名家都调集一起,他们大部分是院校老师,我是比较年轻的一位,工作中我与他们都成了好朋友,使我的雕塑知识更加丰富,艺术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1970年,石雕厂、木雕厂与象牙雕刻厂合并为一千多人的福州雕刻厂,王祖光担任技术管理工作。当中日建交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中日友好》,得到广泛好评。合厂后大锅饭的现象日趋严重,生产每况愈下。1980年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组建了“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原石雕车间成立“石雕厂”。由于各厂的境况都很窘迫,王祖光受命于危难,挑起了石雕厂厂长的重担。他威信高,办法多,处事果断,在重视创新、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同时,集中有限的资金高价收购了许多优质寿山石。由于各厂经济困难,经济独立核算,这无疑要承担风险,每一块石头他都亲自相石设计,选择题材,或请著名的艺人精心设计雕刻,美石配良工,雕刻过程中还经常指导,使每件作品的创作都能成功,由此创作了不少艺术珍品。王祖光强化了各项管理工作,使工厂在经济与声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效益。
名师林寿煁善刻薄意,而刻薄意最理想的材料是田黄石。但田黄石价格昂贵,稍有不慎,将导致血本无归。当时,祖光先生不仅胆魄过人,而且慧眼识真“材”,精心选购了三颗田黄冻石,交给林寿煁创作。不久,《田黄薄意三件套》诞生了,作品分别被冠名为《柳鹅》、《秋山行旅》和《岁寒三友》,1984年赴京展出,轰动艺坛,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评比“金杯奖”。不久,在祖光先生倡议下,另一惊世之作、晶莹剔透的28件古兽从雕刻大师周宝庭手中问世,作品《二十八古兽印钮》获得第二个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评比“金杯奖”。这些,不仅给石雕界留下了传世之作,也在寿山石雕史上谱写了华彩的篇章。
寿山石雕不是一般的传统工艺品,更是中国文化文化艺术的一种象征。在宣传寿山石文化,扩大影响方面,王祖光下了功夫,一方面发动艺人积极创新,另一方面努力与外贸、外商联系,让寿山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4年赴新加坡举办“首届寿山石雕艺术展”,轰动了狮城,当地最有影响的《联合早报》以《石中帝王下南洋》为题,每天跟踪报道,展览大获成功。
王祖光性情豪爽、心胸宽广,喜欢结交朋友,担任厂长时认识了许多关心、喜爱寿山石的收藏家、艺术家、文化界人士与海内外经营寿山石的商家,同他们的友谊都很深,汇集到许多有关寿山石雕的意见和国内外市场的信息。他有收藏名家字画的爱好,还经常外出参观考察,游历名胜古迹,见识了许多其它门类的艺术品,这些都使他的视野更广,艺术知识的积累更加丰厚。对如何提高寿山石雕的艺术韵味,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取长补短,开拓视野,成为他后来攀登艺术高峰的有力支撑。

倾力“观音” 天道酬勤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王祖光博采众长,不断总结。1987年以后,他专门从事雕刻创作,开始潜心研究,充分发挥以往自己所积累信息的资源优势,技艺不断升华。盛世出佳石,1985年,晶莹瑰丽的高山荔枝冻石开发,所出新品色泽无疑艳压群石,一时轰动了寿山石界,引来了海内外朋友,竞相追逐。正苦于雕刻观音的纯白石料难找,王祖光意识到荔枝洞石是历史以来最娇艳的寿山石,将来必定会升值,因而倾资购买了许多石材。王祖光相信其中不少的白色石料必将使造像显得超然脱俗,庄严圣洁。
观音造像随着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初时带有印度人容貌的特征,而后由男性逐步演变成女性观音,其间塑造的千姿百态的菩萨形象,成为中华灿烂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研究了许多瓷器、木刻、铜雕、绘画、与石窟的观音形象,融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观音的不同特点,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掌握了雕刻观音的要领。
他的观音形象是理想化的年轻母亲,他发现三十多岁的女性形象最适合作为形象的“模特”,作为观音体形的参考。祖光说:“观音的脸形按佛教之说应该面如满月,而现在艺人却多将观音美女化了。”他苦苦寻觅这两种倾向之外的表现形式,于是博众家之长,综合各家优点,如愿以偿。他所刻的观音脸部略呈长形,五观略缩,鼻梁隆起,双目微闭下视,既清秀又有慈悲的神态。对于观音动态的设计,他的主张是以静为主,静中寓动。形象必须端庄,体态不宜婀娜,动作也不宜过多。所以,他在雕刻时都着意表现一些小小的动感,在细微之处独运匠心,或借手指的弯曲,或接衣带的飘动,或助古兽的呼应,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使观音造像在禅思的神情中流动着一种灵气,总能给人心灵慰藉,产生了惊奇的艺术魅力。
在众多的雕刻技法上,他选择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雕刻技法,也是“东门派”的看家技法——圆雕;在题材表现上,主攻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最为人们所熟悉和敬仰的“西方三圣”之一——观音菩萨;在五彩斑斓的石材选择上,他钟情于通灵透澈、洁白无暇的高山荔枝冻石,希望将观音冰晶玉洁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他的作品,既可以看到优秀的传统艺术,又可以品出他自己创新的内涵,因材施艺,依色取巧的擅长总是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无怪乎能得到收藏家的格外青睐,作品《白衣大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
王祖光强调了从思想入手,作为指引雕刻工作的前提,他强调视觉,也讲求触觉。在谈及佛像艺术的认识,他根据自身的创作,认为在传统题材中,融入现代雕塑方法,或比例、或人体,既有东门圆雕的精致与通灵,又具有西门图章细腻及文化内蕴所在,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尤其佛像艺术的创造,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且广,融合儒家、道家的思想观念,王祖光相信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的观音造像能让人倍感亲切,似得以解脱,又因集中了女性美的特征,王祖光亲切称之为
“东方的维纳斯”,对心灵美极为赞誉。
有人这么评价王祖光的创作技法,“刀法古朴,刻痕灵动,线面对比柔和,动静互映适度,人为之妙,有似天成。”
这个时期,王祖光的创作以观音最有成就,造型千姿百态,有唐式观音、宋式观音、立式观音、持经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竹林观音等。特别是卧式观音,线条简练,刀法流畅,显示出一种禅思的神韵。他创作内容不断丰富,其观音形象尽善尽美,特征明显,许多喜爱寿山石的朋友,不必看落款,一眼就能知道是否祖光所作。天道酬勤,祖光的努力赢得了赞誉,他的声名逐渐远扬,许多收藏家都知道福州有个雕刻观音的大师,纷纷上门求宝,尊称他为“观音王”。

石佳艺精  方可传世
将近50个春秋,王祖光在寿山石艺苑中辛勤耕耘,在佛道、仙童、仕女等人物圆雕上都颇有建树,他对寿山石雕刻艺术义无返顾的执著,能将传统技艺的刀法提炼得简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硕果累累,成就显著。
王祖光在继承传统同时不断创新,雕刻了大量艺术珍品,他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对雕刻材质的精挑细选。如今玩赏寿山石的朋友越来越多,有的偏重石材,有的追求刻工,有的专门搜寻传世旧品。王祖光研究过许多前人佳作,很了解海内外收藏家的爱好,认为寿山石雕应该工料并重,石美艺精。因此,他对石材的品质非常重视,只要看上的好石头就非买不可。由于寿山石筋格、砂丁、斑点的分布都有所规律,所以布局设计时都要先行剔除。在雕刻中有些瑕疵还出现在作品的主要部位而又无法消除,这最让艺人烦恼。王祖光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毅然选择放弃,抛掉思想包袱。正是他严格把好了石材的第一关,使得日后作品能工料双绝,精美异常。
相石造型与构思设计是对艺人才智与经验水准的衡量。王祖光既是东门派的传人,深受师傅林友琛艺术的熏陶,又善于吸收西门派艺术的长处,作品即有东门派的雄健,又有西门派的朴雅,无论观赏与触摸都很美妙。面对每一块石材,他都要反复思考,如何依色取巧选择题材,如何依石就势设计造型。胸中未有“成竹”决不轻易动刀,有些石材都构思了十几年了,还没有思考成熟。祖光说,设计时他最注重作品的“第一眼”效果,第一眼就能吸引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常常为了造型的优美而忍痛除去了石料。
王祖光厚积薄发,花了数年时间形成的雕刻观音的特长和艺术风格,随其作品升华,得到了人们的公认。一千五百多年来寿山石雕之所以能延续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石材的美质之外,主要是技艺特长的创造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早年艺人都是独立门户,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要提高技艺水平,穷则思变。经过许多艺人呕心沥血的探索研究,出现了各种技艺特长、绝活、和不同的流派,他们技艺保守,主要靠父子、师徒代代灯传,这种沿袭使得寿山石雕创作变化缓慢,但也保持了它的经久不衰。现在寿山石从业人员数万,仅专卖店就不下千家,国内外客商纷至杳来,从事寿山石雕刻、加工、经商的个体户迅速增加,艺人互相交流与观摩学习的机会多了,而作品的个性与不同的韵味却少了。“门户”模糊,艺术观念、风格流派之间的差异日渐淡化,趋同性日益显现。寿山石是大自然造化的恩赐之物,石质之优非一般石可以比肩,福州人可以说是近水楼台,毕竟资源有限,粗制滥造是暴殄天物,对寿山石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凸显出来。
王祖光的艺术人生绚丽多彩,却也多灾多难。少小生长于苦难家庭,年轻是经常咳血,步入中年后摩托车事故致使大腿骨折,没几年又从高处跌下,不仅脑震荡而且左臂脱臼,更严重的是近年还动了头部开颅的大手术。好在他是性情中人,凡事拿得起,放得下,摒弃一切病痛与烦恼,又似参禅时的领悟,心境明朗,一味在艺术中寻找乐趣,这也映照出了他经历磨难后的坦荡。
他笃信佛教,以佛教徒慈悲为怀的精神,尽力指导、提携真心学习的后辈,可亲可敬,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所以他桃李满天下;他视艺如命,强调为社会做贡献、利他思想,“独乐不如众乐”,于是常邀同好,共同赏玩、交流创作心得;他乐善好施,凡是与寿山石文化有益的事务,都义不容辞,热心参与,当寿山村“中国寿山石馆”建成时,他带头捐赠精品。面对佛像艺术时下的发展,他指出三个方面是要注意的: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应走向民族特色,继承优良艺术;二是要与时俱进,雕刻要与时代结合,艺术要持有生命力;三是一件好的作品,不仅创作时对材质精桃细选,还在于刻工到位,所谓“石佳艺精,方可传世”。
艺术追求没有终点。如今,王祖光虽已年逾花甲,仍然精神抖擞,步履稳健。也许是几十年来痴迷于寿山石的缘故,岁月似乎特别垂青于他,他的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我们感知他对艺术真谛苦苦追求、不倦探索的心路历程,他豪情不减,好饮依旧,倔劲尤存,对自己的成就仍不知足。特别近十多年来专习佛雕,已自成一派,他的佛雕作品形象端庄、刀法流畅,仍延续着佳话,正因如此,王祖光铺成了通往佛像艺术的台阶,所以探索无限,所以生命无限,这正是对艺术最好的诠释。

大师谈艺
观点一:寿山佳石虽然美丽可玩,但未经精雕细刻,仍是石头;一旦高手施艺,其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乃至于经济价值,都要倍增。所以,内行玩寿山石,一定要兼顾石佳、艺精,缺一不可。
观点二:继续不断创作石艺“双绝”的雕品,只能寄望于寿山石雕品收藏界的成熟。当收藏者首重雕刻艺术,次重寿石质地,能珍惜这份无形的品牌资源,树立起行业的典范,寿山石雕必然迎来灿烂的前程。

观点三:对寿山石的分类一直以来没有相对统一的提法,有些分类过于复杂,不便记忆,这对寿山石的发展和向更广大的人群进一步推广不是很有利。我本人更倾向于在“三坑分类法”的基础上,系统化,规范化地予以分类。
观点四:寿山石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不仅在我省,甚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了我们的寿山石,这极大地促进了寿山石产业的发展。随着我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对寿山石的需求是在不断地增长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应对这个需求,从自身出发,不断发现质量优良的石头,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的雕刻技术,不断地去发现和开拓市场。共同把寿山石这个产业做强做大。
观点五:寿山石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不仅要强调视觉,还要讲求手感,适合于抚玩摩挲。所以造型设计的优劣,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观点六:现在,不少石雕后辈缺乏传统技艺的训练,一味依靠机器雕刻,甚至不懂得使用手凿与修光刀,长此以往,传统优良的工艺将面临危机。如何能领会刀法的奥妙呢?优秀传统技艺流失的现象已相当严重,令人堪忧,不能不说是寿山石雕艺术发展中的欠缺和遗憾。
观点七:如何创作作品的神韵呢?人物作品的神韵主要在脸部,其它部位的布局设计都要烘托这个中心,汇聚所有的力量才能使作品迸发出神韵。

王祖光从艺小档案:
1942年 6月出生于福州市后屿
1958年 进入福州工艺石雕厂学艺,先后师从“东门派”名师林友琛、周宝庭。
1963年  创作《少年英雄张高谦》,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中荣获一等奖
1973年 创作《中日友好》,得到广泛好评
1980年 担任福州石雕厂厂长
1984年 赴新加坡举办“首届寿山石雕艺术展”,大获成功。
1996年 赴台进行海峡两岸寿山石雕艺术交流考察活动,在台北“羲之堂”画廊举办“寿山石作品展”,同时举办寿山石学术讲座和鉴定工作
     1999年 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认证
     2000年  授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荣誉称号
2001年《立观音》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2年 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2003年《祝福》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4年 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送子观音》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5年《卧观音》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
2006年 国家发改委授予第五届“中国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