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国即将迈入“十五五”规划的全新发展阶段。“十五五”时期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关键跃升期。为全面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五五”金融发展的美好蓝图,本刊特开设“聚焦‘十四五’金融发展与‘十五五’展望”专栏,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共同续写金融强国建设的精彩篇章。
2007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深入上海黄金交易所调研,明确指出,上海黄金交易所要继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做出新贡献。上海黄金交易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在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央行履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全面强化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黄金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推动中国黄金市场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上海黄金交易所作为黄金市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助力黄金市场在丰富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实现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黄金市场的建立发展在完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对黄金实行“统购统配”管理体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黄金价格并收购和配售黄金。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统购统配”逐步不适应市场发展。2001年,国务院决定改革黄金流通管理体制。考虑到黄金兼具金融、商品属性,国家取消“统购统配”制度,放开金银制品零售市场的审批核准,以释放黄金企业生产活力,促进黄金制品消费等行业健康发展。同时,考虑到黄金商品市场还需黄金金融产品的支持,黄金的金融投资属性仍需进一步发展,国务院决定设立上海黄金交易所,为黄金的集中交易提供交易场所、设施及相关服务,以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金融市场功能。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黄金市场的正式建立。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黄金市场基本实现了从以商品交易为主向以金融交易为主、从现货交易为主向现货和衍生品双功能交易、从国内市场融入国际黄金市场的“三个转变”,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黄金市场发展定位。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黄金市场,有利于发挥黄金不同于其他金融资产的独特作用,形成与其他金融市场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功能完善的黄金市场能够满足产业的融资需求和规避风险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黄金行业竞争力。因此,黄金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服务于我国黄金行业发展大局,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黄金的金融资产特性,突出深化金融市场功能,立足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发挥在完善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从2007年起,上海黄金交易所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场内现货黄金交易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目前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期货交易所,我国黄金市场已发展成为与英国、美国黄金市场比肩的重要一极。黄金市场的发展大力促进了黄金行业的发展,我国自2007年起连续18年成为全球第一黄金生产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第一黄金消费国。 健全黄金市场组织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上海黄金交易所,并于2002年10月正式运行。随着上海黄金交易所产品序列不断丰富、黄金市场初具规模,黄金衍生品市场逐步发展。2008年1月,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线。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了开展黄金交易、黄金投资等业务以满足自身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和行业服务的诉求。结合市场发展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陆续批准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办黄金交易、黄金租借、黄金拆借、黄金积存等业务。目前,我国黄金市场组织体系持续健全,已形成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业务、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业务和金融机构黄金柜台业务共同发展的“两所一柜”市场格局,构建了与黄金行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发挥黄金市场金融功能。上海黄金交易所自运行以来,立足金融市场功能定位,充分发挥黄金的投融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功能,加强和改善黄金交易、黄金资金清算、合格金锭认证、黄金仓储及运输服务,为黄金交易提供了市场化交易平台,有效强化了黄金市场价格发现和信息传导功能,充分满足机构多元化配置需求,提高了黄金实物和资金使用效率,为多层次、多元化黄金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期货交易所不断完善黄金期货合约与业务规则,引导金融机构运用黄金期货管理风险,支持黄金企业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稳步推进我国黄金风险管理市场健康发展。依托交易所多层次、多体系产品,商业银行参与黄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柜台黄金业务不断丰富和拓展。近年来,商业银行黄金远期、黄金租赁、黄金拆借等业务均呈现较快增长,黄金质押也成为新的融资方式,为黄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利用黄金市场各类产品服务,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规避了市场风险,丰富了融资渠道,黄金市场对行业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有效增强。 构建黄金市场产品体系。上海黄金交易所自运行以来持续加强产品业务创新,已形成由竞价、询价、定价、租借等市场共同组成,融合主板市场与国际板市场于一体的多元化市场产品体系。总体来看,黄金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在市场创新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个国际化金融类资产交易平台“黄金国际板”,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了国内第一个“跨市场、跨系统”产品黄金ETF,也是第一家推出夜市交易的国内金融基础设施。在市场影响方面,发布了全球第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并成为第一个实现国际主流金融市场应用的人民币基准价格,“上海金”金锭标准成为第一个获“上海标准”殊荣的金融领域企业标准。在市场服务方面,成为第一家设立自贸区贵金属保税交割仓库的金融基础设施、第一家实现跨境数字人民币支付的金融要素市场。黄金市场“两所一柜”联动不断加强,商业银行黄金业务迅速发展,在黄金市场的优势地位逐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实物类、交易类、融资类、理财类四大黄金产品体系,建立了联通国内国外的跨境市场,覆盖现货、期货、衍生品的市场服务体系。 完善黄金市场制度体系。2001年,黄金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按照市场化原则组织建立有形黄金交易市场的目标,同时要求逐渐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监督管理黄金市场职责,黄金市场管理进入新时期。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所一柜”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并对黄金市场的体系建设、制度建设、配套政策完善等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出台黄金租借、金融机构黄金业务、黄金资产管理业务、黄金积存业务等涵盖黄金场内场外交易的各项制度规则,保障了黄金市场各类业务规范发展。2022年,《期货和衍生品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黄金期货和衍生品交易行为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各项制度框架下,上海黄金交易所制定了场内市场管理规则。黄金市场的法律监管、部门规章和自律管理多层次制度体系逐步搭建完善。 “十四五”期间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期间,上海黄金交易所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完善黄金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效能,持续夯实黄金市场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功能,全力保障黄金交易市场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2024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成交额为35.82万亿元,较“十四五”开年增长74.48%。其中,2024年黄金交易量为6.23万吨,较2021年增长79.02%;黄金交易额为34.65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64.91%。2025年上半年,黄金交易量为3.36万吨,接近2021年全年黄金交易量;黄金交易额为24.24万亿元,较2021年全年增长85.32%。 市场参与者结构不断优化。上海黄金交易所坚持机构间黄金批发市场建设方向不动摇,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积极拓展黄金市场参与主体范围,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活力的会员群体。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直接参与、中小投资者间接参与的双层交易结构,积极支持合格中小银行和基金、证券、保险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及支持下,保险资金参与黄金投资实现政策性突破。2025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保险资金投资黄金业务试点的通知》。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先后吸收6家保险公司成为会员。 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上海黄金交易所立足扩展黄金市场金融功能,对标多元化市场需求,持续优化产品参数,提高产品适配性,研究推出了履约担保型询价等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黄金拆借、租借市场,不断丰富以黄金为基础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风险对冲工具和套期保值产品,有效发挥黄金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功能。优化做市商机制,结构性降低手续费,做好全时段交易窗口服务保障,持续提升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效能。推动清结算、交割储运等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提质,不断完善合格中央对手职责与信息披露制度,深化多场次预清算机制,大幅降低市场参与主体实际违约率。加强对指定仓库和精炼企业的管理,优化交割储运网络。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黄金交易所坚持做好产用金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黄金行业与黄金市场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黄金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依托黄金拆借、租借等投融资服务和延期、掉期等金融产品的风险对冲和管理功能,重点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领域,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精准度和专业能力,引导重要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以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为着力点,重点推动绿色金融与黄金产业深度融合,制定契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绿色精炼评价要求》等绿色黄金标准体系。坚定“金融为民”,结构性降低交易手续费率和递延费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更好服务企业购销产品及套期保值。研究推出扶持个体工商户措施,开展“黄金大讲堂”“走进上海黄金交易所”“馆览中国黄金市场”等投资者教育活动。 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黄金国际板”参与主体不断拓展,截至目前,共吸收国际会员104家,均为国际知名银行、黄金企业和投资机构。跨境支付体系持续丰富,2023年10月将人民币NRA账户(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纳入“黄金国际板”专用账户结算体系,成为首家同时兼容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与人民币NRA账户双结算体系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黄金国际板”指定仓库能级不断提升,2024年推动海关出台关于“黄金国际板”指定仓库出口监管仓、专用型保税仓两仓同址和常态化仓储延期政策。服务上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互联互通持续深化,于2025年6月在香港设立首个境外交割仓库,并新增“黄金国际板”交易合约。离岸人民币黄金市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完成与海外交易所的价格授权合作展期,进一步提升人民币黄金基准价“上海金”的国际影响力。2024年,国际业务交易金额4.57万亿元,较2021年3.07万亿元的交易金额增长48.86%。 全面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持续建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风险分级管理和业务风险差异化管理,建立健全黄金交易所风险管理“一线监管、二线统筹、三线内控”的“三道防线”机制。有效增强日常风险监测防控,密切监控日常交易动态,适时开展压力测试、保证金风险测算等,强化会员等交易所市场参与主体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为监管防范黄金市场风险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信息系统保障不断夯实,2021年10月正式上线自主开发的四代系统(SGENE),2022年同城基础设施建设竣工,“两地三中心”布局完成,系统故障应急处理机制和灾难备份机制进一步完善。 以黄金市场高质量发展助推金融强国建设 展望未来,上海黄金交易所将继续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忠诚担当、稳健务实、守正创新、开放协作”的团队精神,持续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黄金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完善黄金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以高质量发展助推金融强国建设。 坚持忠诚担当,着力推动黄金市场高质量发展。忠诚担当是金融基础设施履职的本质要求。上海黄金交易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紧密围绕党中央关于金融领域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重要工作安排,胸怀“国之大者”,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金融强国“六大核心要素”建设,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黄金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将交易所发展与“十四五”规划收官及“十五五”规划开局紧密结合,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制定并实施新一轮业务发展规划。 坚持稳健务实,着力保障黄金市场高标准安全。稳健务实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发挥市场运转枢纽功能的客观要求,是保障黄金市场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上海黄金交易所将把风险防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黄金市场运行状态,持续优化黄金交易所风险管理“一线监管、二线统筹、三线内控”的“三道防线”机制,健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理一体化机制,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突发风险事件的预判和应急管理,全力保障市场稳定运行。 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实现黄金市场高效能服务。守正方能不迷向,创新才能不止步。上海黄金交易所将持续把发挥金融市场功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现有产品服务供给,加强交割储运功能,健全清结算体系,发挥租借业务潜能,全面提升交易、交割、清结算、租借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入市投资黄金合约等重点工作,拓宽市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功能。 坚持开放协作,着力扩大黄金市场高水平开放。开放协作是黄金市场壮大的必由之路。上海黄金交易所将围绕服务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增强“黄金国际板”市场功能,进一步扩大“上海金”应用范围,服务更多黄金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黄金之路”项目,深化境内外黄金市场互联互通,参与建立国际规则体系,建立全球人民币黄金定价中心,推动全球黄金市场标准建设,不断提升黄金市场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