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贸易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海关总署研究起草了《中国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公告(黄金及黄金制品进出口准许证“非一批一证”)(征求意见稿)》(下称《公告》),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的很明确:让贸易更顺畅,给企业经营减点麻烦。
说起“非一批一证”这个政策,其实不是新鲜事了。早在2016年,央行和海关总署就试点推行过,简单说就是在原来“一批一证”(一笔生意对应一个许可证)的基础上,放宽了通关海关的范围和许可证使用次数,帮企业省下不少来回跑的时间。
到2017年,能走这个政策的海关就扩到了10个,从反馈来看,企业们普遍很认可,确实让黄金贸易通关快了不少,也给实体经济添了把力。
不过这些年外贸环境一直在变,加上“一带一路”合作越做越深,原来的政策难免有些 “跟不上趟”,所以这次优化算是顺理成章。
从起草说明里能看出,这次调整思路很清晰,就两条原则:一是继续把“便利化”和“优化营商环境”放在首位,二是盯着企业的实际需求来,既要打开门搞开放,又要守住风险底线,帮企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里更稳地发展。
具体优化了啥?总结下来就三个“更”,每一个都挺实在:
第一是“范围更宽”,能走 “非一批一证” 的海关从之前的10个扩到了15个,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传统口岸不用说,成都、武汉、西安等内陆口岸,还有三亚、南宁这些面向东南亚的口岸也都被纳入,企业通关选址灵活多了。
第二是“有效期更长”,原来的政策没提这么细,这次明确许可证自签发起9个月内有效,不用再频繁申请,对需要长期备货的企业来说太友好了。
第三是“使用次数更自由”,只要在有效期内、不超过规定数量,想报几批就报几批,不用再为 “一次证用不完” 或者 “多次报关要多办证” 发愁,大大减少了流程性成本。
整体看,这次政策优化不是 “大改” 而是“精调”,每一处调整都踩在了企业的痛点上 —— 无论是扩海关范围、延有效期,还是放开使用次数,本质都是帮企业“少跑腿、少折腾、降成本”。
对于黄金贸易这类对通关效率要求高的行业来说,这样的“小调整”往往能带来“大便利”,也能看出监管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务实态度。目前政策还在征求意见阶段,有相关业务的企业不妨多关注,提出自己的真实需求,让政策能更贴合市场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