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古玩市场还是另一番光景。
那时候的地摊上,真东西多,假东西也不少。摊主们大多不懂行,东西堆在那儿,随便挑。懂行的人转一圈,花个几百几千,说不定就能淘到一件宋瓷、一方古玉,转手卖个几万几十万。
这不是什么都市传说,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
当年的拍卖行门槛也低。民间藏家拿着东西去送拍,只要东西对,专家点头,就能上拍。
没人跟你扯什么“传承有序”,也没人非要你拿出什么著录证明。东西真,就能卖
那时候的专家也实在。老一辈的鉴定家,很多是从博物馆、文物商店退下来的,眼力毒,说话直。他们看东西,只看东西本身,不看人脸色。你拿件瓷器给他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可后来,一切都变了。
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是古玩市场的黄金年代。
那时候,民间流散着大量好东西。有的是早年流落民间的旧藏,有的是从乡下收上来的老物件,有的是“坑货”但流落到地摊,甚至还有从海外回流的文物。
比如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民间藏家8万买下,后来拍出7205万;宋代孤本《礼部韵略》,地摊上1万块捡的,最后卖了2600万;钱维城的《山水画页》,混在一堆假画里,78万买的,转手2000多万。
这些事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在那个年代,确实发生过。
因为当时的市场还没被资本和造假彻底侵蚀,好东西还在民间流通,懂行的人还能靠眼力吃饭。
“鬼市”,有自己的一套江湖规矩。
“电筒不照人脸,东西不问来路。”这是行里的老话。凌晨三四点,市场里人影绰绰,手电筒的光在地上扫来扫去,没人关心你是谁,也没人问你的东西哪儿来的。摊主不懂行,买家靠眼力,成交靠运气。
咸丰大钱成串卖,铜镜堆成小山,鼻烟壶论盒子装,玉器随便摆。三分真七分假,但真东西确实有,就看你能不能认出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市场突然变了。
拍卖行不再轻易收民间的东西,非要讲究“传承有序”。你得证明这件东西是谁的旧藏,有没有著录,有没有出版,有没有展览记录。如果什么都拿不出来,那对不起,再真的东西也进不了拍卖行。
专家们也变了。老一辈的鉴定家渐渐退出舞台,新冒出来的“专家”们,有的连真东西都没摸过几件,却敢在电视上侃侃而谈。鉴定证书满天飞,可真正靠谱的没几张。
地摊上的东西也越来越假。以前是“三分真七分假”,现在是“十假无真”。摊主们比买家还精,稍微像样的东西,要么是天价,要么就是高仿。
偶尔还能听到某某又捡了大漏,可仔细一查,要么是炒作,要么是骗局。真正的好东西,要么在博物馆,要么在顶级藏家手里,普通人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买了。
市场变了,规矩变了,人也变了。那个遍地是宝的年代,终究是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