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珠宝专业人才市场呈现供需两旺却矛盾突出的局面。一方面,珠宝行业因水晶、珍珠、翡翠等产品热销而对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尤其是具备创新设计能力的年轻人格外抢手。河南、浙江等地的珠宝企业纷纷争抢毕业生,部分高校珠宝专业学生尚未毕业就已手握多份工作Offer,就业率接近甚至达到100%。另一方面,由于开设珠宝专业的院校较少、培养成本高,导致毕业生总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珠宝行业面临人才结构失衡和留存难题。头部企业往往垄断高端人才,中小厂商则面临“培养即流失”的困境。此外,尽管就业率高,但行业整体薪资不高,岗位吸引力有限,不少毕业生选择创业或转型,从事直播、品牌运营等新兴方向。业内认为,要缓解“抢人难”问题,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并提升设计价值与待遇水平,构建可持续的人才生态。
详情点击>>
珠宝专业毕业生“争夺战”背后:市场与需求的AB面
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程振伟:
珠宝专业毕业生“被抢”,不能单纯以增加招生数量破解
“一个学生几家企业抢,老板们打电话抢人我们很痛苦。”近日,河南技师学院珠宝专业师生经历就业双选会后,该院副院长赵海平直言“毕业季很痛苦”。“不敢接企业招聘电话,因为我没那么多孩子提供。”这番“凡尔赛”,却也折射出当前珠宝专业人才市场的火热与烦恼:水晶、珍珠、翡翠、彩宝热销,让珠宝专业人才格外“抢手”;与此同时,珠宝行业面临人才接续难题,特别是具备创新能力、赋予珠宝艺术价值的年轻人,这类人才尤为紧缺。
当河南技师学院副院长赵海平因“不敢接企业招聘电话”而“痛苦”时,这种幸福的烦恼折射出当前珠宝专业人才市场的独特现象。一边是水晶、珍珠、翡翠、彩宝热销带动的人才需求激增,一边是高校培养的珠宝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失衡问题,但深入分析会发现,珠宝行业“抢人大战”"背后,隐藏着产业快速迭代与教育相对滞后、短期用人需求与长期人才培养、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多重矛盾。解决这一难题,不能仅靠增加招生数量的简单思维,而需要构建一个基于产业生态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珠宝行业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贵金属到多元化材质,从实体店铺到全渠道营销,从单纯首饰到文化载体,珠宝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展。这种快速迭代使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三高”特征:高专业度、高创新性、高适应性。需要重新定义“珠宝专业人员”。它不再是“做首饰的工匠”,而是需要懂设计、懂材料、懂市场、懂美学、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人才缺口,简单扩大招生规模甚至会让行业更为混乱。珠宝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小而美”特性。需要昂贵设备、小班教学、资深从业人员指导,培养成本远高于普通专业。盲目扩招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形成“招生越多—质量越差—行业越不满意”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珠宝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明显,当前的热潮未必能长期持续。一旦市场趋冷,过度扩张的教育产能将面临严重过剩风险。如果只是为了应付眼前需求而扩招,长远看无异于是在浪费教育资源和透支未来。
破解珠宝人才困局,需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培养出的人才要有持续学习、适应行业急速变化的“超能力”。人才培养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建“教学工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最新工艺和市场趋势。配套机制建设也不可少,比如设立行业设计奖项、建立原创保护机制、改善基层岗位待遇,让从业者看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当设计师的话语权得到尊重、工匠的技艺获得合理回报时,珠宝专业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并让这个行业从业有可持续性、有未来可期待性。
珠宝行业的“抢人大战”,既不能靠教育机构的单方面扩招,也不能寄希望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它需要行业、学校、政府和从业者形成合力。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完善人才价值实现机制、优化行业发展生态,才能将当前的“痛苦”转化为持久发展力。当珠宝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成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敢接电话”的烦恼才能转化为“供需两旺”的欣慰,中国珠宝产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