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造假是跨越千年的问题,从古老的“愚人金”到电镀金,从炼金术的产品到“钨芯金”的狠活……假冒黄金追求暴利的尝试屡见不鲜。
最近Labubu(拉布布)火了,就冒出一大堆“Lafufu”来李代桃僵。有些玩偶一眼假也还能归为“二创”,可有些做得惟妙惟肖,摆明了就是高仿“碰瓷”。
随着金价高涨,金币和金条等产品热销,黄金实物投资也迎来了“Lafufu”时刻。在利润的驱使下,有不少仿冒金品进入市场。对此,既要擦亮眼睛,又要露头就打,才能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黄金造假是跨越千年的问题,从古老的“愚人金”到电镀金,从炼金术的产品到“钨芯金”的狠活……假冒黄金追求暴利的尝试屡见不鲜。为了甄别假货,从早期的火烧法到水溢法,从试金石到光谱仪,鉴定手段也不断升级,可总有挂一漏万,有“Lafufu黄金”流入市场,让人上当受骗。
近年来,黄金造假的工艺也在花样翻新,鱼目混珠。比如,金库按理说是标准最严格的地方,但前几年在世界各地的金库中,发现了1000多块标准金条是假冒的,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这些假冒金条都携带伪造的精炼厂的标识,符合预期的化验和重量规格。这些高质量仿品让它们能够混入全球黄金供应链中。现在,尽管一些特定批次的假冒金条被识别出来,但可能只代表了流通中的冰山一角。被造假的不只是金条,由于金条是制造医疗器械和珠宝等最终用途产品的原材料,因此有的相关黄金产品也被假金“污染”。比如,2018年至2020年间,欧洲监管机构发现牙科植入物被错误地标记为金基或铂基合金。事实上,许多是镍合金,而追根溯源是发现黄金原材料出了问题。
黄金作伪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如今的伪品往往会通过材料、电镀或合金的方式掺假,用密度接近黄金的金属维持重量,同时降低贵金属含量。仿品的外观也更为精细。伪造者通过逆向工程或3D打印复制模具,精准还原尺寸与细节,再配以仿制检测卡、防拆封印,甚至嵌入仿真安全特征。这些极具迷惑性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非正规网络混入正规渠道流通。此外,伪造文件也是关键一环。虚构的产地、纯度和认证信息常与实物一同出现,在交易节奏较快或审核流程有限的场景中通过初查。
通常来说,通过有声誉的经销商购买黄金,能最大程度降低入手假货的风险。但与以往相比,现在黄金的销售越来越多元化,自动售金机、超市自有品牌金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原有银行和金店形成了冲击。而且,网络电商的发展,让一些产品在付款前都见不到实物,也增加了假货混入的几率。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验证保真和交易方信用机制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假冒黄金并不只有用价格较低的金属冒充高价的黄金一种形式,也有用黄金来冒充低价金属的花样。Labubu自降身价冒充“Lafufu”同样是利润导向,“以贵充贱”是为了逃避关税。比如,近期印度就表示,已限制进口按重量计含金量超过1%的钯、铑和铱合金,就是为了防止黄金伪装成这些金属从进口渠道进入该国。
假金熙熙,为利而来。潮玩产品的火热只是一阵风,而黄金则世代流传。因此,更需仔细识假打假,努力保护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