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时幻想捡漏和田玉?回流市场真相残酷:顶级籽料才有资格进入链条,普通藏家变现往往三折都难。玩玉最后是品质为王,精品才是硬通货,情感投入换不来买家买单。"
昨天有位玉友给和玉大叔发来一条消息,说他手里有几块不错的籽料想要出手,问大叔认不认识做回流生意的同行。说实话,这两年找大叔打听回流渠道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每次聊到最后,结果往往都是一声叹息——这回流的生意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你是否也曾幻想过,经济低迷时趁机捡漏,等行情回暖再高价出手?是不是也在网上见过很多百万收购回流的故事,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得多。
大叔想起有一次接待一位旅游顾客,对于买不买玉持有怀疑态度,他的看法是:“你看现在黄金涨得多欢,我那些买黄金的同事都赚翻了。可是买和田玉的呢?想要变现,三折都是好的,有些甚至更低。”这话说得和玉大叔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太好,不少藏家需要资金周转,想把手里的宝贝变现。可一打听价格心都凉了半截。明明是花大价钱收的“好东西”,怎么到了回收这一步,就变得这么不值钱了呢?
我们必须要理解,经济下行时,手头宽裕的老板会趁低价收购优质珠宝,期待未来升值。而另一头,急需现金流的藏家、商人不得不割爱出手。卖的时候心疼,买的人却乐开了花。这样的故事,在回流市场每天都在上演。好的籽料明明是越来越少,按理说物以稀为贵,价格应该水涨船高才对。可为什么到了回流这一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呢?
如果你来新疆的和田,到玉都城去转一转,会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阿达西玉商手里的新料,其实都是从内地收回去的。你没听错,产地的商人反而要到内地来收料子。因为真正的好东西,不在新疆的河里面,都在内地那些老玩家手里攥着呢。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反向闭环——内地的藏家想要出手变现,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因为新疆的商人跑到内地回流了。中间这个信息差和渠道差就是利润。阿达西收料也是挑挑拣拣的,而且看中的料子他们会多轮来谈,一点一点给你磨价格,不可能大手一挥就打钱。他们要的是真正的精品、上品,那些中等偏下的料子人家看都不看一眼。这就是回流最大的障碍——顶级好东西舍不得低价出,一般的东西又没人要。别以为所有回流的籽玉都能卖个好价钱,有那些细腻温润、皮色漂亮、结构紧密的上品原石,才有资格进入回流链条。
这也印证了和玉大叔常说的一句话:玩玉最后一定是品质为王。无论你是投资还是收藏,只有顶级的和田玉才是真正的硬通货。那些抱着捡漏心态买普品的玉友,最后只能自娱自乐,谈不上什么升值空间,这就是玉石的残酷真相。
我们再说说定价,不像黄金有国际统一报价,每克多少钱清清楚楚。和田玉这东西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价格。前不久,有位北京的朋友拿了块羊脂级的小籽料找和玉大叔估价。这料子确实不错,白度、细度、油性都是上品。大叔估摸了一下,认为现在市场价应该在10~20万左右。结果他又去问了另外几个行家,有说28万的,有说不高于10万的,最离谱的一个说只值3万。
这位朋友最后哭笑不得地和大叔分享:“这和田玉的价格,比股票还难琢磨。”最后普通藏家想要出手,只能找这些大户。可人家财大气粗,根本不急着收货,自然就把价格压得很低。你不卖?没关系,大把人排队等着卖呢。和田玉不像工业品有统一标准,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白度是一级白还是一点二级白?细度是过灯还是过灯无结构?油性是刚刷的还是非常好?这些评判标准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当要出手的时候,情感因素反而成了障碍。卖家总觉得自己的宝贝应该值更多钱,不仅仅是因为当初买的价格,更因为这些年的情感投入。可买家不会为你的情感买单,他们只看料子本身的价值。
甚至对于一些比较讲究的南方老板来说,二手的和田玉总给人一种“不吉利”的感觉。虽然玉石本身没有新旧之分,但很多国人都不愿意买别人戴过的玉。这种心理因素,也让回流货的价格大打折扣。
回流市场成了新老玩家交替的舞台,但真正能捡到漏的,往往是那些有经验、有资源的圈内人。普通玩家想靠回流市场一夜暴富,几乎不可能。针对这种情况,和玉大叔的建议是:如果不是急需用钱,好东西还是留着慢慢品味。如果真要出手,一定要找靠谱的渠道,宁可价格低一点,也不要冒险。最好是从一开始就要买对东西,精品永远是硬通货,这是市场的铁律。
和田玉的回流生意难做,这是事实。但换个角度想,也说明和田玉不是一个纯粹的投机市场。真正的藏家买玉不是为了炒作,既然付出了钞票,换来的是欣赏、把玩、传承。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那么回流生意难做,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